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庭冷落,这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去年10月,重庆区属二级医院重庆建设医院和三甲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了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在医联体合作运行8个多月的时间里,患者下沉就医人数增多,打破了此前各地医联体建设“上转多、下转少”的困境。
rr今年5月份,重庆市民黄豪查出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病灶切除手术。经过十多天的术后治疗,黄豪身体恢复良好,但后续还要进行静脉补钙治疗,6月12日,医生建议黄豪转到附近的一家二甲医院、建设医院继续治疗。
r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元元:包括血钙、甲状旁腺素、骨代谢的情况,发到群里面,然后我们根据病人每天不同的血指标的变化,进行适度的治疗方案的调整和指导。所有的医嘱都是由我们医院进行制定、建设医院来执行。
rr
去年10月,重庆建设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了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医疗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对重庆建设医院进行指导。医联体合作运行8个多月的时间里,建设医院上转患者100多人,而像黄豪这样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转的患者接近1400人,打破了此前各地医联体建设“上转多、下转少”的困境。
r黄豪妻子 刘纯:虽然转到了这个建设医院,但是我们的数据还是会给到医生做观察,他也会给我们做后续的一些输钙剂量的调整,费用方面,据他们说是会更优惠一点,这个我们还是能够接受。
rr
重庆建设医院院长 余毅:这种方式他(重医附一院的医生)是主导,就是他真正地接管了我们科室的管理。
rr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罗勇:以往的话,可能医联体这种帮扶的基础主要是以技术为主进行的帮扶。那么现在这块就是包括管理,还有其他一些资源配置、信息化等这些综合因素都上去了。
rrr rr专家在两家医院坐诊 实现同质化医疗服务
rrrr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家三甲医院,而重庆建设医院仅为重庆九龙坡区区属二级医院,双方在规模、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差异较大,两家医院是如何实现同质化医疗服务的呢?
rr重庆市民李政春的爱人因为患有垂体瘤,需要定期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诊。6月底的时候,他发现神经外科主任杨刚在建设医院也开通了坐诊号,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很难抢到的号,在这里却很好挂。
rr
患者家属 李政春:基本上都没有那边排队的那种情况,大概就是可能几十分钟就轮到我们看病了,还是很方便的,这真的很便民。
r每周二下午,杨刚都会在建设医院坐诊。对他来说,并不仅仅是换一个地方坐诊,而是有更多的改变。
rr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杨刚:手术难度不那么大的,在我们院本部(重医附一院)其实排队也会排很长,让这种病人到这里来,由我们的专家给他做诊断,然后由我们的专业教授亲自来做手术。手术以后,也是我们的团队密切地来指导这种病人术后的康复。
r此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派驻挂职院长参与建设医院整体发展建设,派驻执行科主任、护士长到科室提升业务能力。
rr
杨盛兰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去年12月初,她开始担任建设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执行主任,除了指导建设医院心血管相关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处理、上转急救外,针对辖区高龄人群多的情况,她还对建设医院在心血管慢病管理的流程进行了规范。
r重庆建设医院院长 余毅:相当于是医疗同规,把三级医院的服务规范、服务技术带到我们医院来,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诊疗标准是一致的,老百姓接受的治疗是同质的治疗。
rr
患者家属 郑家建: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苦的一个实际困难,使我们的病人能够最快、最高效地得到医治,所以,这个肯定是很好的。
r两家医院还开发了双向转诊平台,当建设医院的医生发现需要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专科诊疗的患者时,可通过平台一键发起转诊申请,上级医院专家在线评估,快速响应,为符合指征的患者预留号源与床位。另外,两家医院还在医保打包付费制度上进行探索。
rr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杨刚:比如说我们双向转诊,从我们院本部转到建设医院,那么我们就把(医保报销)门槛费全免。如果上转的病人从这里转到院本部,那么我们也实行了门槛费的减半,那么就使我们的病人就切身地获得了实惠。
rrr rr建设紧密型医联体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rrrr经过8个多月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转的患者变多了,重庆建设医院的运营状况也明显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rr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罗勇:毕竟一个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病人可能是病情比较轻一点,或者是重一点的病人做了(治疗)以后进入恢复期,那相对优质医疗资源就被占用了,把这样腾出来的空间用于诊治疑难危重症,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rr
重庆建设医院距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公里左右,交通便利,专家来回两院方便,双向转诊患者容易接受,这些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将建设医院作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单位考虑时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双方合作之前,空间距离的接近却是重庆建设医院发展的短板之一。
r重庆建设医院院长 余毅:因为三级医院比较近,患者就选择重医附属第一医院,我们自身发展的投入等比较欠缺,所以整体上发展比较有困境。
r抓住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机会,建设医院对病房区域进行调整、改造,并采购相关设备,扩充医务人员,双方合作几个月后,成效明显。
rr
重庆建设医院院长 余毅:特别是5月份,我们收治的病人中,重医的下转病人占了接近三分之一,收入占到29%。所以,从5月开始显现对我们医院的体量、医疗服务体量的增加。
r对建设医院来说,除了运营状况的改善以外,医疗水平的提升也十分明显。CMI,是国家对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CMI 值越高,代表病例难度系数越大。开展合作以来,建设医院新增病种10个,CMI值从0.57提升到0.72,跃居九龙坡区首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实现了分级诊疗医改政策的目标,腾出手来推进战略转型,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
rr
6月25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签署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至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单位增至29家。
r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罗勇:我们的管理、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信息化、我们的人员流动等,包括各种机制过去以后对他们是一个助力,对他们医院的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水平等等有很好的助益,所以这块弄了以后,就是个双赢。
r(央视新闻客户端)
道正网配资-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专业网上配资炒股-股票配资穿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